稀土开年大戏:配额制取消后的三大看点
在世界贸易组织(WTO)终裁败诉4个多月后,中国终于取消了备受争议的稀土出口配额制。按照商务部的方案,企业仅凭购买合同即可领取出口许可证,而不再需要原有的批文。这是自2010年中国稀有金属出口政策调整以来首次出现的重大变化。
这会是稀土迈向市场化的开始吗?至少对于饱受“私挖乱采”、“走私猖獗”、“各方博弈”等问题困扰的稀土资源来说,可能是一个救赎的开始。稀土配额取消,意味着更宽松的管制,更自由的竞争,同时也会带了更大的产业风险的不确定性。而作为保护性政策,取消出口配额制的落地,则揭开了2015年中国稀土行业调整的大戏,看点主要有三个:
首先,以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重组体系有望加快。市场将在充分竞争的基础上发挥作用,更少的国家干预也契合了本届政府“简政放权”,用经济手段干预市场的思路。
为应对WTO败诉带来的负面影响,去年工信部牵头拉开了以六大集团为核心的全国资源整合运动,但中铝等央企在江西和四川的遭遇说明,这种“硬着头皮蛮干”的方式在地方遭到了很大程度的抵抗。
无疑,国家力量的介入将彻底改变地方主导稀土发展的格局,单单从“地方企业交税给地方,央企交税给中央”的简单逻辑即可看出问题的症结所在。稀土整合博弈的背后,是国家意志与地方利益之间的博弈,企业则成为配角。
这一博弈在拖慢稀土整合节奏的同时,也让国家稀土产业调整的机遇期消耗殆尽。在此背景下,稀土腐败的风险不是减小,而是在增大,这也是去年全国掀起“稀土打黑”的初衷。如何去化解这种潜在的风险,则需要监管层拿出更多的政治智慧和勇气来。
其次,资源税改革进程有望加快。实际上,在WTO败诉后,关于加快稀土资源税改革的呼声一直不断,特别是稀土储备大省,更是对改革之后提升财政收入寄予厚望。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新疆的油气资源税改革红利,改革实施近4年来,新疆共增加税收196.18亿元,其中2013年油气资源税收入57.55亿元,与改革之前的2009年相比,增收近50亿元。
此前,我国从2011年4月1日开始实施新的资源税,按原矿征收,北方矿的资源税为60元/吨,南方矿的资源税为30元/吨。
按照卓创咨询稀土行业市场分析师李祾譞的观点,稀土资源税从“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几乎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北方轻稀土资源税或将按照22%计征,南方离子矿按照35%左右计征。
征收相对较高的资源税,一方面,可以提高行业进入门槛,淘汰 “中、小、散、乱”企业,化解部分隐形库存。自稀土整合以来,我国稀土企业数量已经由1600多家下降为900多家,最终有望稳定在400多家上下。
另一方面,也可以刺激中国稀土企业加快深加工转型,而不是简简单的卖资源。WTO的败诉说明,掌握稀土行业话语权的关键在于下游的产业而不是资源,靠保护资源来保护产业的道路已经走不通。
但尴尬的事实是,稀土的深加工是中国企业的短板,90%的核心技术掌握在如日本的东芝等大企业手中,国内企业生产稀土的技术壁垒和成本居高不下,远不如直接卖资源来的实惠。
再次,稀土价格上涨窗口确定打开。实际上,无论是建立企业为主体的产业体系,还是加快稀土资源税的改革,提高行业准入门槛,都需要稀土价格恢复到一个相对理想的位置。改变“白菜价”的现状也是国家此轮稀土调整的主要目的之一。
WTO败诉后,业界一直预期的稀土行业保护性政策配额制和出口关税的双双调整,目前出口配额制取消的靴子已经落地,出口关税调整也有望在今年破冰。
按照国际准则,中国稀土保护性政策的整改期大概率于2015二季度末到期,从环保成本和价值角度考虑,战略上涨也是趋势。也就是说,从现在开始,到出口关税下调甚至取消为止,是稀土资源价格恢复的窗口期。
按照机构测算,窗口期间,稀土价格上涨的理论天花板预期能够达到历史高峰时的50%,典型产品较目前有400-500%的涨幅空间。
按照这个目标,2015年至少有三点值得期待:一是,“稀土打黑”将成为“新常态”,围绕稀土的走私和权力寻租有望得到彻底整治;二是,新一轮稀土国家收储有望落地,在目前的情势下,稀土收储带动价格上涨是个大概率事件;第三,去库存化继续,特别是私人囤货的情况将得到有效改善。
- 上一篇:王德华:取消稀土配额是大国义务 何来丧…
- 下一篇:稀土产业政策调整迈出关键步伐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