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大而不强面面观
如何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一直是近年久唱不衰的一个话题。
在3月22日开幕的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2014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作为论坛重磅推出的分组会——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邀集了多位政企高层人士共话制造业由大变强战略。
现状:大而不强特征明显
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徐匡迪在会上介绍说,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制造业的总量迅速攀升,根据世界银行和联合国工业统计数据,按照现价美元计算,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一制造大国。
同时,徐匡迪还拿出了一组国内数据,现在中国72%的城镇就业人口集中在制造业领域,95%的出口是制造业的成品货物,原材料出口已经基本没有,制造业已经成为中国城镇就业与出口的主力。
“中国被称作制造业大国当之无愧,但大而不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军扩在主持分组会时说。
张军扩指出,中国制造业过度依赖于低人力成本、高资源消耗的环境代价,技术水平低,企业满意度低,产品附加价值不高;随着中国老龄化加剧和城市化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已基本转移完毕,劳动力成本迅速上升,高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代价也正逐步显现,瓶颈制约在加剧,这些因素促使中国成为世界制造大国的比较优势正在发生变化。
徐匡迪从五个方面概括了制造业大而不强的表征:第一,核心技术对外的依存度高,中国80%的高端芯片依靠进口;第二,制造业经济效益的增速缓于规模的增速,多年来我国制造业过渡依赖资源和资金的投入,发展方式粗放,经济效率低;第三,产品质量和技术标准整体水平不高,制造业基础相对薄弱,产品质量合格率不高;第四,资源利用效率偏低,环境污染严重;第五,制造业的信息化水平不高,中国制造业的信息化水平仍处于初级和局部应用阶段。
ABB集团首席执行官史毕福分析称,由于中国的人口结构问题,尤其是劳动人口的变化,在不断地推动工业产业向产业链的高端延伸,并进行产业的升级;如果看看现在这个平均人数的话尤其是农民工的人数,所谓年龄的这种套利的好日子已经过去了。
史毕福表示,在过去的十年中,国家对工业的主要反应也会是对环境产生巨大的污染和影响,同时大家开始关注空气的质量,因此制造业要实现现代化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出路:质量为先,创新驱动,高端升级
在力拓集团首席执行官山姆·威尔士看来,中国制造业要实现又大又强,要注重产品安全和质量问题。他认为,制造业在注重发展规模的同时,也要更加关注质量;在努力实现更多附加值的同时,也要满足严格的国际标准;在应对高工资不断增加的竞争的同时,也要非常严格地执行关于安全和环境的标准。
不过,山姆·威尔士也表示,中国供应商产品质量、服务差的观点早就不适用了,事实上我们已经在中国的制造商当中,采用了一些世界先进的测试设备和合规的方式来保证产品质量是符合实际的最高标准,同时我们也不断地合作来进一步满足客户的需求,保证中国生产的品牌是质量的象征。
“创新并不是中国制造业的主要特征。”美国兰德公司总裁兼CEO迈克尔·里奇毫不客气地说。他认为,中国制造商要更上一层楼的话,必须要更加具有创新意识;所谓的创新,是指实施新的、或者是说基于很大改进的服务流程、市场营销、组织形式等方式,如建设一些产业集群地区。
如何形成这样的创新集群?迈克尔·里奇表示,事实上这些创业集群都有一些共性,首先必须要有一些如高等科研院所等创新机构,其次要有非常好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那样能够吸引很多的学者包括知识分子到这里来工作,最后需要有市场驱动的融资渠道。
迈克尔·里奇特别提到,政府在引导创新集群的政策方面也可作相应调整,如免税、减税等优惠,但是这个政策的成本比较高,政策更应该侧重于让一些高等科研机构的发明更容易进行商业化的方面,同时构建更有助于创新企业成立的政策环境。
史毕福认为,从长期来看,中国制造业要从一个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方向转型,这就意味着中国需要进一步使产业升级不断地朝着产业链高端进行延伸,对于中国来说,需要对本地的环境进行创新,帮助制造业提升内在的发展动力,实现下一阶段的发展。
徐匡迪指出,中国的制造业正面临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必须依靠创新驱动,大力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提高创新能力、创新的设计能力,完善企业创新体系,大幅度提高产品的质量,推行绿色制造,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形成有国际竞争力和知名品牌的企业群体,这是中国制造业的唯一出路。
- 上一篇:中国稀土催化材料发展前景分析
- 下一篇:4月4日稀土价格指数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