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国稀土十大科技新闻”评选揭晓
由中国稀土信息中心和全国稀土信息网主办,中国稀土学会信息专业委员会、中国稀土学会技术经济专业委员会、北方稀土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和《稀土信息》、《稀土》、《稀土市场》、《China Rare Earth Information》、“中国稀土”网站等媒体协办评选的“2014年中国稀土十大科技新闻”日前揭晓。此次入选的稀土十大科技新闻是从2014年各主流媒体报道的、在全国范围内发生的120余件候选的稀土科技新闻中经投票选出的。
1、“稀土永磁产业技术升级与集成创新”项目获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由中国钢研科技集团公司,北京中科三环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宁波韵升股份有限公司,烟台正海磁性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的李卫,胡伯平,竺韵德,喻晓军,李波,饶晓雷,朱明刚,王庆凯,闫阿儒,林德完成的“稀土永磁产业技术升级与集成创新” 项目获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稀土永磁产业技术升级与集成创新”项目研究成果属新材料、特种功能金属、磁学交叉的学科领域。是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面上)和北京市科技计划等技术工程项目。项目主要形成了“组织调控稀土永磁的制备技术”、“稀土在永磁材料中的平衡与优质利用技术”和“热压/热流变磁体制备技术”3项核心技术创新和2项重要技术创新,申请81项发明专利。项目在高性能磁性机理和新型Ce永磁材料探索方面也取得突破,新型Ce永磁材料的研究成功将重塑应用量最大的中、低端稀土永磁市场。项目期间发表论文127篇,其中,SCI文章106篇。
2、“高光束质量超高斯平顶钕玻璃激光器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201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由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樊仲维、邱基斯及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四研究所伍浩成,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三研究所陈光辉,北京国科世纪激光技术有限公司张国新,四川大学张彬合作完成的“高光束质量超高斯平顶钕玻璃激光器关键技术及应用”获201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该项目主要创新成果包括:在国际上首创了液晶空间光调制器Gamma曲线线性化光束整形技术,解决了Gamma曲线固有非线性导致的对激光光强空间分布变化敏感和整形精度低等难题,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发明了激光参数集成化测量技术,研制出全域参数测量仪器,解决了通用测试仪器无法精确评价激光器整机性能的难题,填补国内外空白。发明了激光器单元器件和系统集成计算机辅助装调技术,解决了传统装调方法无法满足装配精度和技术指标一致性的难题。
项目共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3项、授权28项,软件著作权10项,发表论文104篇,形成了3项国家军用标准。
3、“稀土新型储氢材料关键制备技术与应用开发”项目通过科技部验收
2014年9月5日,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组织技术专家在厦门召开了由厦门钨业股份有限公司承担的“稀土新型储氢材料关键制备技术与应用开发”项目技术验收会。由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林文雄副所长、北京交通大学徐征教授、厦门大学黄令教授、厦门理工学院朱文章教授、福建师范大学钱庆荣教授等5名专家担任的项目验收专家在听取了工作汇报,审查了相关文件资料,考察了现场后,一致认为项目完成了任务合同书中规定的各项研究任务,达到了考核目标和技术指标,同意通过项目技术验收。
该项目通过与北京大学、钢铁研究总院、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多家国内知名的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历经三年时间研发出以La/Ce/Sm/Y为主要成分的高性能低自放电型和高容量型稀土镁基储氢合金。通过突破可控保护气氛熔炼、熔体速凝、密闭热处理等关键技术,实现了镁含量和相结构的准确控制。开发的低自放电型稀土镁基储氢合金最大放电容量350mAh/g,1C循环寿命740次,大电流放电特性HRD900达到87%;开发的高容量型稀土镁基储氢合金最大放电容量395mAh/g,500次1C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62%,大电流放电特性HRD900达到88%,同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申请了发明专利21项,发表学术论文40篇。
4、“高性能钐铁氮各向异性磁粉产业化技术研究和开发”通过验收和鉴定
“高性能钐铁氮各向异性磁粉产业化技术研究和开发”是北京大学应用磁学中心所承担的国家“十二五”863 重大项目,2014 年6 月23日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科学技术成果鉴定。鉴定委员会听取了北京大学杨应昌院士和中国计量科学测试研究院林安利研究员等所作的技术报告和测试报告,审阅了该项目的查新与用户使用等报告。
该项目在系统研究Sm2Fe17 的成相规律、氮化原理、氮化物的磁畴结构及其反磁化过程以及单晶颗粒磁粉的矫顽力机制的基础上,开发了专用的速凝技术,获得了单相性好的钐铁合金、开发了旋转氮化技术,实现了百公斤级钐铁合金的均匀而充分的氮化、开发了单晶颗粒磁粉的制粉技术,实现了低氧含量和高性能各向异性钐铁氮磁粉的规模化制备,从而建成了年产能为百吨级各向异性钐铁氮磁粉的生产线。生产的钐铁氮磁粉的磁能积高达44.4 兆高奥。所开发的钐铁氮各向异性磁粉产业化的关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钐铁氮各向异性磁粉的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成果已取得了中国、美国、日本的发明专利,钐铁氮各向异性磁粉生产线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拥有了生产各向异性钐铁氮永磁材料的核心知识产权和产业化技术。北京恒源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开始向国内外供应产品。
5、包头稀土研究院研制成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PVC稀土复合稳定剂
包头稀土研究院中试基地聚氯乙烯(PVC)稀土复合稳定剂中试生产线正式投产,所生产的稀牛牌稀土复合稳定剂是包头稀土研究院自主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绿色环保产品。稀牛牌稀土复合稳定剂已通过瑞士SGS权威机构的检测,各项指标完全符合欧盟RoHS指令。产品已远销国内外,经俄罗斯及国内客户的使用,均获得较好评价。经检测,PVC建筑模板最大负荷、弯曲强度、弹性模量分别提高17.3%、19.7%、14.6%,QUV紫外光人工加速老化168h色差值0.2,老化性能优于进口钙锌稳定剂。
稀牛牌稀土复合稳定剂具有优良的热稳定性,可满足各种无毒制品的生产要求,与PVC树脂分散性、相容性好,无硫化污染,可以替代现有的进口稳定剂,并可以降低现有配方中辅料的使用量,从而降低成本。其主要原料为镧、铈轻稀土,可解决我国稀土行业目前存在的镧、铈轻稀土过剩积压、应用不平衡的难题,促进我国特色稀土化工新材料产业链的形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和经济优势。
稀牛牌稀土复合稳定剂已经完成标准制定初稿,同时申报相关国家发明专利3项,均已受理公开。稀牛牌稀土复合稳定剂作为一种绿色环保的新型稀土产品,切合国家产业政策发展的方向,使我国环保无毒PVC助剂生产技术再上新台阶,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6、两稀土项目获2014年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
由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和有研稀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研发的“白光LED用高性能铝酸盐/氮化物荧光粉及其产业化制备技术”项目和中铝广西有色崇左稀土开发有限公司的“火山岩型离子型稀土矿开发利用关键技术与矿区生态保护研究”获得2014年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
“白光LED用高性能铝酸盐/氮化物荧光粉及其产业化制备技术”项目研发团队成功开发出新型高性能铝酸盐及氮化物体系荧光粉,申报中国发明专利43项、台湾专利1项,通过PCT渠道申请国际发明专利5项,每项已进入2-4个国家,共进入14个国家,其中,19项中国发明专利、6项国外发明专利(美国、韩国、日本)获得授权,重点突破了国外在白光LED用主流铝酸盐黄粉/绿粉、氮化物红粉及封装器件领域的专利垄断,为国产LED荧光粉及器件出口提供了重要知识产权保障。项目组在国际上率先开发了常压条件下产业化制备氮化物红色荧光粉技术,并在国内率先开发出铝酸盐黄色/绿色荧光粉的高氢高温连续化制备技术,以及高稳定性、高耐候性LED荧光粉弱分散、表面修复等共性后处理技术,形成40余款高性能产品,其综合性能达到国外同期同类产品水平,为我国白光LED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材料保障。
“火山岩型离子型稀土矿开发利用关键技术与矿区生态保护研究”项目通过对火山岩型离子型稀土矿山地质特征、矿体分布规律和水文地质的研究,合理规划布局离子型稀土矿的开采。开发了集液巷道和导流孔布置新工艺,提高了母液回收率;优化了浸出剂用量、沉淀除杂pH值等参数,成功解决了火山岩稀土资源回收难、回收率低、母液杂质多的技术难题;提高了离子型稀土矿采矿母液回收率和综合回收率,实现了对离子型稀土残次矿的再次回采。开发了离子型稀土矿山三代浸矿的复垦技术,解决了离子型稀土矿山的植被修复、水土保持等生态保护问题,实现了离子型稀土矿绿色开采和废旧矿山的生态恢复。该成果对火山岩型离子型稀土矿山具有普遍实用性,推广应用前景广阔,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项目在火山岩型离子型稀土矿开发方面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7、福建物构所稀土纳米探针荧光免疫分析研究获进展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科技部“973”计划和重大科学仪器开发项目、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和创新国际团队项目等支持下,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中科院光电材料化学与物理重点实验室陈学元研究小组和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黄明东研究小组合作,发展了一种基于稀土纳米晶溶解增强的荧光免疫分析技术(DELBA)。
该技术沿用了商用DELFIA的操作流程,简单地以稀土纳米探针替代分子探针稀土螯合物,利用稀土纳米晶高度浓缩的稀土离子提高其标记比率,极大地增强了体系的发光与检测灵敏度。项目组通过高分辨荧光光谱、元素分析等手段,以~9 nm NaEuF4为纳米荧光探针和β-萘甲酰三氟丙酮(β-NTA)为增强剂,揭示了稀土纳米晶溶解增强的发光机理,并实现了对人体广谱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的高灵敏DELBA检测,检测极限达0.1 pg/mL,比商用DELFIA试剂盒降低了近3个数量级,为迄今CEA检测最优值。进一步地,该团队利用发展的DELBA技术测试了肿瘤医院20例血清CEA值,结果与商用DELFIA试剂盒基本一致,并通过测定变异系数、回收率等验证了该方法的准确度和可靠性。上述工作以通讯形式于2014年8月11日在线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杂志上(Angew. Chem. Int. Ed. 2014, 53, DOI: 10.1002/anie.201405937),并申请了中国和PCT国际发明专利。
8、“高效节能电机用纳米晶多极永磁环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项目通过验收
2014年5月30日,由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承担,美国代顿大学、钢铁研究总院和宁波金鸡强磁股份有限公司参与的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高效节能电机用纳米晶多极永磁环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结题验收会在宁波市举行。宁波材料所陈仁杰研究员和闫阿儒研究员代表项目组详细汇报了项目执行情况和取得的进展成果,并回答了专家组的提问。经过材料审阅、质询提问和充分讨论,专家组认为“项目通过与美国代顿大学合作,引进、消化并发展了热压稀土永磁体纳米晶热变形取向技术,完成了合同规定的研究内容,达到了任务书规定的各项考核指标要求”,同意项目通过验收。
“高效节能电机用纳米晶多极永磁环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项目于2011年1月启动,2013年12月结束。在科技部和宁波市科技局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下,该项目在三年执行期间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磁环应用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课题不仅阐明了热变形过程的晶粒取向机制、热变形磁环的开裂机理和流变机制,还攻克了模具设计、工艺参数控制和新型充磁方式等关键技术难题,使研制的多极磁环表面磁通的不均匀度降低到5%以下,并将材料的收得率提高至85%以上;项目组研发了真空热压装备,建立了热压磁体生产示范线。在磁环应用方面,项目组先后开发了多种不同规格的热变形磁环。
在该课题的资助下,项目组已发表学术论文18篇,其中被SCI收录13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1项,相关知识产权100%归中方所有。
9、稀土催化剂成功应用于具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锂-空气电池组
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承担的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课题“锂-空电池”再次取得重要进展,研制成功51安时的锂-空气电池组,经院检测中心公开检测表明:能量密度达到380Wh/kg。这一方面的研究,此前国际上从未有过报道,是我国完全原创的成果。此成果的关键技术之一是长春应用化所研究所自主研发的高性能稀土钙钛矿催化剂,该催化剂是目前本领域发现的为数不多的具有催化活性的非贵金属催化剂,其制备方法简单、催化性能优异、成本低廉且适合大规模生产,是锂-空气电池最有希望的催化剂之一。
项目成果推动了锂-空电池从基础研究向应用研究的迈进,为我国的锂-空气电池产业化开发提供了成功的案例和实验积累。该项技术的推广运用将有望改善蓄电池能量密度低的难题,促进电动汽车和大规模电网储能的发展。
10、上海光机所研制超薄Ce:YAG闪烁晶体用于高分辨X光成像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中科院强激光材料重点实验室利用提拉法生长出的高品质Ce:YAG闪烁晶体开展了高分辨率X射线成像系统核心器件——闪烁体研制工作,成功制备了尺寸为φ30mm,厚度为30-45μm的高品质闪烁晶体元件,并和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合作,研制基于超薄Ce:YAG闪烁晶体的高分辨X光探测器,实现X光辐照条件下高分辨成像。在同等实验条件下,与Crytur公司同类晶体对比,上海光机所研制的Ce:YAG闪烁晶体图像边沿锐度较高,图像对比度好,成像分辨率高,图像质量更好。该项成果在2014年6月22~26日举办的2014年度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Radiation Imaging Detectors (iWoRID, Italy)会议上发表。
Crytur公司是国际知名的闪烁晶体生长公司,闪烁晶体的性能一直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其制备的闪烁晶体探测器件在高能射线探测成像方面占据较多国际份额。超薄Ce:YAG闪烁晶体的研制成功标志着上海光机所在高性能闪烁体器件研制方面已处于该领域领先水平。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